“過去十年,新冠疫情、慢性病和老齡化被認為是導致全球醫療行業重大變革的前三大影響因素”。3月30日,愛思唯爾發布《未來醫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一句成為《白皮書》的開題之語。
新冠疫情對醫療產業的影響深入各個方面。其中,數字技術與醫療服務的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養全面提升以及多元化醫療場景將是全球醫療發展的三大趨勢,并將對醫護人員能力提出全新挑戰。
數字技術將與醫療結合更緊密
“當回溯過去幾年對醫療服務影響最大的因素時,97%的受訪醫護人員認為新冠疫情首要因素,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愛思唯爾大中華區醫學教育解決方案負責人齊燕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而新冠疫情帶來的顯著改變之一,是數字技術與手段在醫療服務行業的深入與普及度的提升。愛思唯爾《未來醫生白皮書》顯示,未來十年,數字技術與醫療服務的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養全面提升以及多元化醫療場景將是全球醫療發展的三大趨勢,并將對醫護人員能力提出全新挑戰。
在數字技術方面,齊燕云介紹稱,全球約有80%的受訪醫護人員認為,大數據將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科研數據、電子病例和醫療設備互聯后采集信息的不斷積累,將有助于醫生制定更精準的診療方案,提高決策效率。
此外,全球56%的受訪醫護人員認為,醫生將更多使用由人工智能輔助的臨床決策工具進行決策,實現更精準和科學的診斷和治療。
而中國醫護人員中,有更高比例的受訪人群認為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對于促進醫療行業的轉型具有積極的意義。比如,有91%的受訪中國醫護人員認為未來能夠從更多的數據源收集到患者信息,比如說可穿戴設備、遠程監測設備,而且這些患者的信息將能夠整合到患者的電子病歷,方便醫生及時制定更加準確的診療方案。
據此,《白皮書》認為,中國可以充分發揮醫療大數據的優勢,推動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輔助的臨床決策系統的開發和利用。
但對于未來的診療決策是不是大部分要基于AI人工智能輔助臨床決策工具?對于這樣的陳述,還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持遲疑態度。
近些年,我國在智慧醫療發展上已經開展了諸多實踐。如推進電子病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包括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和面向醫院的智慧管理等。
在具體應用上,通過就診前的線上掛號、電子就診等,就診中的醫療影像、智慧病案等,就診后的慢病管理、診后隨訪等,突破物理邊界,比如互聯網醫院。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智能設備還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比如測溫、消毒、AI醫療等工作。
數字化手段提出新挑戰
但數字技術的應用會帶來醫療場景的多元化,醫療服務場景的變革則對醫護人員技能提出全新挑戰。
愛思唯爾大中華區總裁李琳對此表示,《白皮書》里,不管是全球的醫護人員,還是中國的醫護人員,都表達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基石。甚至中國高達95%的受訪者都表達,對于未來的醫護人員來說擁有同理心是至關重要的。
新技術的時代會給醫生在日常工作當中保持同理心、給病人提供服務帶來更多新的挑戰。比如當遠程醫療的時候,有的時候醫生只是看到一個人的病例,只是看到檢查的報告、結果、數據。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根據整個患者的處境、挑戰、訴求考慮適合他的東西,其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
“怎么樣去結合多元化、人文關懷和同理心、醫療問診的實踐,提供一些模擬的場景、數字病人的方案,幫助醫生在日常診前的訓練過程中更好地去平衡和掌握整個臨床醫療和同理心、人文關懷的要素?!崩盍毡硎?。
《白皮書》顯示,在數字技術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的趨勢影響下,精通數字技術、學習更多衛生經濟學知識和注重醫患溝通技巧(如傾聽、同理心等),成為全球醫護人員的共識,且中國醫護人員對此的認同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受訪的中國醫護人員則認為,為更好地適應未來多元化的醫療和健康服務模式,未來臨床醫生需具備的最重要的兩項技能為數據分析能力(60%)和技術素養(48%),此外,臨床知識(46%)、溝通技能(34%)等依然是未來醫生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