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提出“醫療通脹”的概念,意思就是醫療服務價格日漸上升,花同樣的錢再也無法享受與之前同樣的醫療服務。
更令人擔憂的是,醫療通脹率極高,是通貨膨脹率的幾倍。
據《2019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的毛醫療通脹率為7.6%,其中,中國的毛醫療通脹率更是高達10.7%。
這一數字是同年度我國通貨膨脹率(2.72%)的將近4倍。
按照10.7%的醫療通脹率計算,50年后,50萬元的醫療費用大約只相當于今天的 4000元。
這意味著,未來人們掙錢的速度,恐怕還趕不上醫療費用的上漲速度。
為什么醫療通脹這么嚴重?
1、新藥的巨額研發投入
醫藥公司總是會研制新型藥品,新型藥品的效果自然是非常好的,所以得到了很多病人的青睞。但是新藥的研發費用是非常高的,一款新藥的研發費用普遍在十幾億美元左右。歸根結底,羊毛出在羊身上。新藥的研發費用終究還是要病人來買單的。一款抗癌藥一個療程的費用就要幾萬元,是醫保所無法報銷的。
2、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消費升級
看病的門診費用不高,并不意味著醫療成本不高。醫療技術每年都在突飛猛進的發展,醫生會利用這些技術和儀器更準確的診斷監控病情,幫助病人更快更好的恢復。高科技迅速被用于臨床醫療,當然也會導致醫療成本的上升。
同時,病人也希望得到更好更方便的醫療服務,特別是在收入逐漸提高的新興市場上。對高收入人群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愿意支付遠高于普通醫療的價格來獲取更好的就醫體驗。
3、人口老齡化
記得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人平均壽命上去了,反而說我們現在越來越不健康了。其實平均壽命的提升和健康指數的下滑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恰恰是因為我們有足夠好的醫療手段提升了平均壽命,年紀大了,當然對醫療的需求也更多。
同時又因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越活越長,卻不是越活越健康。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早已備受關注。預計到2050年,每有100個年齡在20-64歲之間的人,便會有45個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而今天只有約15人。
我們如何應對醫療通脹?
首先,要正確認識醫療通脹。醫療通脹的速度要遠遠高于通貨膨脹,這一點是根本無法遏制的。不僅僅是在中國,世界各國也是普遍如此的。正是因為醫療通脹如此的普遍,我們更應該正視和接受醫療通脹。
要對沖醫療通脹帶來的醫療費用壓力,就需要構建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首先,一定要繳納醫保。因為醫保能幫我們報銷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相當于間接對沖醫療通脹的影響,減少醫療費用上漲所帶來的壓力。但面對重疾,這種“小了不少的壓力”其實依然很大。
比如當醫保最高報銷額度從30萬升為50萬的時候,肺癌的治療費用可能已經需要100萬起步了。即醫保的報銷額度在升高,但升高的速度跟不上醫療通脹的速度,導致它始終無法滿足很多人的大病醫療補充需求。
所以,醫保作為普惠型的社會福利,它能給我們提供最基礎的保障。但是除了醫保,我們還需要有額外保障進行補充。
百萬醫療險主要是用來住院報銷的費用,一般每年的保費不過幾百元,就可以報銷上百萬的醫療費用。有了百萬醫療,即便以后醫療費用持續上升,也能從容應對;
意外險,當意外發生的時候可以根據傷殘等級進行賠付,并且涵蓋了意外醫療,可以針對骨折等情況直接報銷治療費用;
重疾險,患病之時可以補償收入的損失。通常建議做高保額,終身保障,拉長繳費期限,進一步增加杠桿性;
壽險,具備很強的杠桿性,保障到退休。有效應對家庭經濟支柱突然身故,對于家庭經濟造成的損失。